编者按:在绥化学院这片孕育梦想与希望的土地上,有一群优秀教师,他们以卓越的教学能力和高尚的师德风范,成为学校最宝贵的财富。他们不仅传授知识,更以自身的言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,激发着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;这些优秀教师凭借深厚的专业素养和独特的教学魅力,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真理、启迪智慧的殿堂。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,学校在“师德先进个人”专栏,继续推出系列报道。今天让我们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胡美玲老师的故事……

胡美玲,绥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,中共党员,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。先后入选黑龙江省“龙江讲坛”师资库成员、绥化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智库成员、绥化学院理论宣讲团成员、绥化学院手语宣讲团成员,并多次荣获黑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“优秀指导教师”、绥化市“最美女职工”、绥化学院优秀共产党员、绥化学院优秀辅导员、绥化学院巾帼建功“先进个人”、绥化学院“三育人”先进个人、绥化学院“优秀共青团干部”、绥化学院社会实践“优秀指导教师”等称号。
工作16年,她从学生成长的“引路人”到理论传播的“播种者”,她始终以赤诚之心对待教育事业,用实际行动诠释着“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”的深刻内涵。
十年辅导员:用青春浇灌成长,以陪伴点亮心灯
十年辅导员工作,她一直以冰心那句“情在左,爱在右,走在生命的两旁,随时播种,随时开花”为座右铭,用真爱温暖心扉,她一路陪伴学生成长,与十届1162名学生共同走过了新生入学时的懵懂、毕业工作前的踌躇、成家立业生子时的喜悦。

2009年的夏天,她开启了辅导员职业的“长征”,然而入职的喜悦还没开始就被学生们泼的冷水熄灭,瘦小、年轻、缺乏经验的质疑声不时在身高不足1米6、体重88斤的她耳畔萦绕。365天、白+黑、5+2,一个人负责四个年级、400余名学生,这是她十年工作的代名词。从内务到学风,从心理干预到素质培养,从奖助学金评选到贫困学生的资助,从校园活动指导到国家竞赛辅导,从入学教育到就业指导。事无巨细、大大小小的事让她像陀螺一样周旋于各种事务之间,她总是有忙不完的事,总有说不完的话。她用实际行动向学生们证明——“工作和身高、体重没有关系”。

十年,她迎来10届新生送走8届毕业生,建立学生工作微信群138个,听懂11个省份的简单方言,带过10年军训,组织9年运动会的花束队、军乐队、团体操的召集与排练,协助教学部门做好70余场毕业生音乐会、毕业汇报演出;组织学生参加省市校系级180余场文艺演出。十年,她是丈夫和孩子嘴里无家可归的人,她是学生眼里有家不归的人。十年,她从学生嘴里的“胡姐姐”变成了今天的“胡麻麻”。她说:如果忙碌充实的生活中有一点遗憾的话,那就是经常在孩子睡梦中离去的她不能遵守和孩子“睁开眼睛能看见妈妈”的约定,一次次约定,一次次失约,想起都是心酸和愧疚。2016级学生昊洋的奶奶是山西理工大学的一名退休教师,老人家在孙女入学两个月后的一天给她发来一条微信:“为了我们的孩子,你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爷爷奶奶家,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,你还细心地把孩子们在校期间的照片和视频发到家长群里,只为了让我们安心。我活了七十年,深知这世界上没有任何理所应当的事情,有这样的辅导员,我们放心!”
六年马院教师:用真理武装头脑,以初心坚守使命
2019年9月,时逢全国加强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、我校思政教师队伍扩大之际,她由辅导员工作岗位调转到马克思主义学院担任思政课教师。十年辅导员的工作经历,本、硕阶段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习,七年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和在学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兼职的资历,为她走近学生的内心,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,在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以学立身,在理论沃土中扎根生长。教师的底气,源于永不停止地学习。多年来,她始终把“立德树人”四个字刻在心上,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,在理论学习的道路上步履不停。刚转岗时,面对全新的教学领域,她就像个刚入学的学生,把各项培训机会视作“充电”能量站,追着有经验的老教师“刨根问底”也是家常便饭,电脑屏幕里的网络精品课视频常常亮到凌晨,暂停键被反复按下,只为把一个精妙的案例、一句透彻的解析刻进脑海。她坚持以赛促学、以赛促教、以赛促研。先后荣获黑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“精彩系列”教学成果展示活动三等奖、黑龙江省2024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三等奖、绥化学院第四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、绥化学院第四届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等。主持、参与并完成省市校级科研立项19项,科研成果获奖5项,发表论文12篇,编著2部,实用新型专利3项。

以爱为桥,在因材施教中传递温度。思政课的讲台,从来不是单向输出的舞台。她经常会说: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星辰,教学该像月光,温柔地照亮每一个角落。面对文理科专业的学生,她就像个“裁缝”,为不同学科背景的他们量身定制课堂。而给听障大学生上课的经历,更让她懂得“教育是共情,是看见”。第一次站在听障生的讲台上,她用手语配合口型说:“我是一个刚生完二宝108天的妈妈,还在哺乳期;你们是听力有些困难的孩子。但我相信,我们都能克服各自的困难,一起把这门课学好。”一节课下来,后背的衬衫早已被汗水浸透,紧紧贴在身上。2020年中秋节那天,她给每个学生发了一根棒棒糖和一块月饼,说:“这是你们一个月认真听课的奖励。今天过节,这节课可以含着糖果上课,但是要认真听课。”那节课,没有一个人走神。
以勤为阶,在探微索隐中提升实效。2021年6月,学校增开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》和《劳动教育》课,两门课的共同特点是没有教材。暑假40天,两本厚厚的笔记写满了学习心得,字里行间既凝聚着高温天里的汗水,也凝聚着备课成功后的踏实。开学第一天,当她自信地站在讲台上,长长舒了口气,那些熬过的夜,都成了此刻的从容。
“寒来暑往,驰而不息邂逅最美光阴;秋收冬藏,倾心付出谱就爱的华章”。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却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坚守。她用十年辅导员的陪伴,温暖了无数学生的青春;用六年思政课教师的耕耘,点亮了无数学生的信仰之光。她就像一棵大树,默默扎根在教育的沃土上,用枝叶为学生遮风挡雨,用年轮记录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。这份坚守,这份热爱,正是一名人民教师最动人的底色,也是师德师风最生动的诠释。
来源:马克思主义学院
一审:韩金凤
二审:侯梦婧
三审:孙丽颖
排版:大学生融媒体中心 罗丽莎